內容摘要:疫情下的航運,讓船公司和貨代“一夜暴富”。2019-2021年,航運市場高層建筑將建成。2022-2023年,航運市場的高樓會不會“再次坍塌”?然而,在今年下半年,海洋運費率經歷了快速下降。多數遠洋航線市場運價繼續調整,綜指繼續下行。歐洲市場方面,歐元區經濟形勢持續下滑,制造業活動進一步走軟?!叭摺杯h境下,消費者信心下降。
疫情下的航運,讓船公司和貨代“一夜暴富”。就在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花錢拓展業務的時候,海洋運費迎來了斷崖式的下跌。2019 -2021年,航運市場高層建筑將建成。2022 -2023年,航運市場的高樓會不會“再次坍塌”? 航運市場量價齊跌。 自集裝箱誕生以來,海運周期一次又一次地在市場上扮演著殘酷的規則,它的起起落落總是出人意料。2021年集裝箱價格上漲了10多倍,船公司的利潤也翻了幾番。然而,在今年下半年,海洋運費率經歷了快速下降。
有些遠洋運費甚至降到了大部分船公司的成本價,如美國西線的萬箱船成本價約1500美元,萬箱以下成本價約1700美元。 Drewry數據顯示,11月17日,世界集裝箱綜合指數下跌7%,至每40英尺集裝箱2591.41美元,與去年相比下跌72%,為連續第38周下跌。這一數值比2021年9月的峰值10377美元低75%,比最近5年的均價3759美元低31%。
從2021年9月11109美元的峰值,逐漸下降到今天的3000美元左右。 多數遠洋航線市場運價繼續調整,綜指繼續下行。11月18日,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至1306.84點,較上期下跌9.5%,連續21周下跌。 “海上絲綢之路”沿線主要港口中,2個港口的貨運指數上漲,14個港口的貨運指數下跌。 成交量已跌破2019年同期水平。尤其是10月份,本應是出貨旺季,貨量卻比疫情前的2019年還少。
其中,1-10月中國出口量較去年下降5%。8月份開始小幅下降,9月份下降23%。10月份,差距繼續擴大,同比下降30%。 導致運價暴跌的“罪魁禍首”是誰? 在當前的全球環境下,航運市場充滿了變數。2021年,美國市場的瘋狂吸引了大量玩家進入市場,大大小小的船只和賣家蜂擁而至。無論是港口還是海外倉庫,都堆滿了貨物,貨物的容量和體積激增。
如今遠洋運價暴跌,背后很大原因是市場信心的放大器。 從市場需求來看,主要是結合歐美市場。歐洲市場方面,歐元區經濟形勢持續下滑,制造業活動進一步走軟。通貨膨脹問題沒有得到明顯改善,居民生活成本飆升。目前歐洲經濟基本面逐漸走弱,經濟衰退風險加大,交通需求表現疲軟,供需基本面較差。 美國市場方面,美國“三高”(高庫存、高通脹、高利率)問題導致訂單下降,貨量銳減。從3月份開始,美國零售庫存開始比去年同期逐月增加,并且美國各大零售商也表示庫存過高,要以“去庫存”為重點。例如,沃爾瑪在8月份表示,將取消數十億美元的訂單,以保持庫存符合預期需求;后來塔吉特也表示要取消15億美元的訂單,降低商品價格。 庫存高的最直接原因是美國高通脹水平。此前美國5,CPI同比上漲8.6%,突破新高。
并且美國通貨膨脹的誘因已經開始從商品價格螺旋上升到“工資-價格”,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將上升美國第二輪通貨膨脹預期上升。11月初,美聯儲再次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。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更不確定。 “三高”環境下,消費者信心下降。既要為高價買單,又要加強儲蓄,為不太樂觀的經濟前景未雨綢繆,進口需求自然會大降。根據紐約美聯儲銀行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的新晴雨表,消費者價格指數在2021年大致跟蹤了通脹趨勢,并在2022年大幅下降。這個月度指標已經從峰值水平下降了66%,而在同一時期,美國,月度通脹指標卻反其道而行之,上升了17%。 再看供給端。
一方面,隨著勞動力的恢復,碼頭周轉率提高,港口擁堵情況較去年明顯緩解,實際通過能力增加。供給能力增強,價格持續降低。一些小船公司,包括高價租船者,需要更多的貨來支撐租金,所以降價收貨。 另一方面,市場需求有所下降,但船公司的造船計劃仍在繼續。2021年,天價的海運價格讓很多船公司賺得盆滿缽滿,開始將利潤投入到新造船上。根據能源和航運咨詢公司Braemar的預測,2023年和2024年的凈船隊增長率將超過9%,而2023年集裝箱運輸量的同比增長率將轉為負值,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運力和貨運量之間的不平衡。 外部地緣政治風險和全球貿易形勢的變化也將影響航運市場。
目前地緣政治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,不僅會直接影響相關商品價格,推高整體通脹,還會加劇貿易保護主義,惡化全球貿易環境,干擾全球供應鏈的暢通。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也將導致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口需求的減少。 10月,世貿組織將2023年全球貿易增長率預測下調至1%,遠低于4月份3.4%的預測。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.3%,也比之前的預測低1%。 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。在疫情和戰爭危機的雙重影響下,經濟放緩,通脹高企,消費市場萎縮。
當需求不再高速增長時,價格下跌就成為必然。 正如馬士基首席執行官索倫斯庫(Soren Skou)所說:“俄烏沖突、歐洲能源危機、高通脹和日益逼近的全球經濟衰退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烏云,這些烏云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,從而影響了全球運輸和物流需求?!翱梢灶A見,2023年航運市場的供求關系將發生巨大變化。 運價會反彈還是繼續下探? 運價斷崖式下跌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價格戰愈演愈烈,貨代利潤越來越薄。年初,貨代與航空公司簽訂了更高的合同價格。
從6月份開始,現貨運費連續下跌,現在甚至跌破合同價。 旺季,倉位為王,淡季,數量為王。目前行業處于淡季,買方市場。由于競爭壓力、份額保障和搶量,貨代的應對策略是降價、提價、提供好服務。其中,降價方面,每天都有雷電事件發生,金額從幾十萬到幾千萬不等。這還只是非正常處理的成本,后面很多貨主血本無歸。 用降價措施搶貨,必須有強大的資金流,比如當年滴滴、美團擊敗對手的實力。
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人能做到。成本的最終壓縮必然是風險無處不在 同時,隨著運價的大起大落,船公司越來越轉向與客戶直接對接的市場策略,逐步“去貨代化”,規避市場周期帶來的風險。貨代作為代理行業,必須考慮自身存在的價值,爭取真正的盈利空間,而不是做買賣艙位的投機利潤。接下來,行業將迎來一波洗牌,資金不足、收入負增長、無核心優勢的貨代將被逐步淘汰。 作為航運市場的上游端,運價暴跌也對航運公司造成了不小的影響。為了使市場供求回歸平衡,船公司已經開始取消運力。根據Drewry的數據,從9月19日到10月23日,在跨太平洋、跨大西洋、亞洲-北歐等主要國家的750個預定航次中航線,取消了122個航次,取消率為16%。
目前全球航運能力被三大航運聯盟壟斷。當運價低于預期時,三家聯盟會通過減少運力來減少供應,從而使市場保持在相對有利的水平。那么,隨著運力調整,海運運價是否會觸底反彈?還是繼續探索,尋找新的平衡點? 短期來看,運輸能力仍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。旺季備貨已過,貨量會相對減少。即使船公司取消部分航線,仍然無法抵御運費的下降趨勢。而且由于全球供應鏈相對穩定,全球經濟仍然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,不會出現市場需求激增的情況。
短期內,海運費會繼續下降,但下降會趨于平穩,不會出現突然上漲的可能。 從長期來看,航運市場是一個長期的行業,相對穩定。前兩年航運市場太好,船公司訂購了大量的造船。根據Drewry的數據,2023年將交付260萬TEU新船。與截至2022年11月全球2620萬標箱的運力相比,新船的增加相當于航運市場增長10%。2023年,船公司將陸續對老舊船舶進行升級改造,拆除已到期的老舊船舶,使運力保持平穩過渡。 因此,到2024年,隨著大量老舊船舶的改造和新船的出海使用,市場的可用容量將會翻倍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全球經濟沒有有效復蘇和快速增長,需求跟不上供給,航運市場仍將回歸買方市場。
美國經濟的兩大晴雨表硅谷和華爾街,最近都深陷裁員風波。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亞馬遜的市值今年下降了一個谷歌,最近一直在收縮市場規模,包括撤銷部門和大規模裁員。 通脹居高不下,美聯儲仍處于加息通道,消費者實際工資增長跟不上通脹。根據美國富國銀行的報告,美國消費者的持久力將在2023年初耗盡。高通脹下的持續消費和實際工資的下降,消耗了很多消費者過去積累的家庭儲蓄,現金更少,個人儲蓄率達到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,對未來消費的抑制作用開始顯現。 這意味著2023年全球消費環境將面臨更大壓力,我們常說的“消費降級”可能 中國與美國、俄羅斯和歐洲的關系都會影響全球貿易的發展。
比如地緣政治(俄烏沖突)對能源價格的影響是否會進一步推高生活成本,導致消費能力下降?中美關系會導致關稅等方面更大的打擊力度嗎? 碳中和等環保政策的實施會影響航運企業,比如船舶的制造和部分運力的航行。 受通脹影響,海外碼頭相繼罷工,港內大量船舶排隊靠泊,無形中會吞噬市場可用運力。 雖然航運市場量價齊跌,但從過去三個季度的財報來看,2022年航運公司將再次取得創紀錄的成績是毫無疑問的,但這也可能是疫情以來航運市場瘋狂上漲的終結。隨著2023年的到來,航運市場將面臨供需、環保、經濟關系等諸多變化。尤其是在“流行病紅利”的大潮退去之后,真正的考驗和重塑可能才剛剛開始。
免責聲明:以上"海運市場高樓“塌了”,還會下降嗎?"內容和圖片來源于網絡,本網站轉載僅為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和交流之目的,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