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摘要:但若企業妄圖在美國展開全流程制造,則成本、合規、風險三座大山難以逾越。即便貼上“美國制造”,也未必意味著利潤翻倍。法律界人士普遍建議,在美國進行實際建設前,企業需預留充足預算應對潛在合規與訴訟風險,保守估計至少為銷售額的2%-4%。

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、對華高額關稅頻繁調整的背景下,越來越多的中國跨境電商開始探討“曲線出海”的路徑——將部分生產或組裝環節轉移到美國本土。這種“輕裝上陣”的方式雖非新鮮事,但近期因稅負變化而成為熱門話題。
01 美國末端組裝:現實考量下的“小而精”路線
在美國設立簡易組裝線,將中國制造的零部件運至本地加工,不失為規避高關稅的一種策略。這種操作模式較常見于個別產業鏈環節相對簡化的品類,例如T恤、水杯、玩具等,依托標準化、高度自動化的POD(按需印刷)流程可實現較低成本的本地交付。
但這并不適用于所有行業。美國高企的人工成本、技術工人緊缺、產業配套不足,使得大部分制造環節依然難以本地化。實際上,不少在美設立的小型加工點規模十分有限,往往只有十來名員工,作業內容也集中于打包、裝配、貼標等非技術性工序。成本可控但產能有限,且擴張難度大。
02 稅務與政策動蕩:挑戰與博弈并存
業內普遍認為,將零部件分批進口至美再進行組裝,的確能有效降低整體稅負,因為關稅往往根據成品價值計算。但若企業妄圖在美國展開全流程制造,則成本、合規、風險三座大山難以逾越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的合規體系極為嚴格,從環保到勞工再到數據合規、產品責任,任何一環出錯都可能引發高額訴訟。而且美國的律師文化興盛,小企業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訴訟泥潭。因此,有經驗的從業者更傾向于“小規模試水”,以規避法律風險。
03 “美國制造”標簽的門檻比想象中高
不少企業憧憬借助“Made in USA”標簽塑造品牌形象,提升產品溢價。但實際上,獲得這個標簽的條件極為苛刻。根據FTC的規定,產品必須“全部或接近全部”在美國完成,單靠末端組裝遠不足以滿足這一標準。許多企業在實操中因此無法真正打上這一標簽。
即便貼上“美國制造”,也未必意味著利潤翻倍。是否值得為此付出高昂本地運營成本,仍需企業結合產品屬性、利潤空間與品牌定位謹慎評估。
04 地產交易熱:觀望者多于實干者
盡管有少數從業者積極入局,嘗試布局小型組裝線或規劃海外倉,但從整體來看,更多企業仍處于觀望狀態。許多中國企業正在美國“囤地”,但動工者寥寥無幾。投資成本高、政策不確定性強、違約代價大,使得大多數企業不敢貿然邁出關鍵一步。
法律界人士普遍建議,在美國進行實際建設前,企業需預留充足預算應對潛在合規與訴訟風險,保守估計至少為銷售額的2%-4%。
05 尾端本地化:適者可入場,切勿盲從
綜合來看,在美國進行末端組裝并非普適解,而是少數企業基于自身條件精準落子的策略。適合進入該賽道的企業需具備以下幾個前提:
1、產品毛利較高;
2、品牌定位明確,需強化“美國本地化”形象;
3、已有本地客戶資源和團隊;
4、熟悉美國法律、稅務及合規環境;5、有能力穩定運營本地小型作業中心。
對多數企業而言,尋求更低成本、更高靈活性的東南亞市場仍是現實選擇。而美國,僅適合那些準備長期深耕、重視合規、具備資源整合能力的“重騎兵”。
免責聲明:以上"重磅!美國擬大幅削減對華關稅 新稅率或降至50%"內容和圖片來源于網絡,本網站轉載僅為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和交流之目的,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。